柴在军30载沙产业梦:一粒种子成就共富初心
中新网兰州1月23日电 (刘可)在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戈壁滩上,有一处3万余亩的绿洲农田,每到夏天,这里绿树葱郁,鸟语花香,是甘肃西部沙漠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图为柴在军的黑番茄生产基地成了沙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(资料图)受访者供图
这个叫沙嘴墩和碱泉子的地方,30年前风沙肆虐,寸草不生,现在却建成了世界上独具沙漠特色的黑番茄生产基地,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、德国之后第三个生产该品种的国家,其生产的黑番茄系列产品不但被列入2008年奥运会特供食品,还连续入选神九、神十航天员太空食谱原料。
创造这个奇迹的主人公叫柴在军,系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,今年59岁,是一名转业军人,也是科学家钱学森“沙产业”理论思想的忠实践行者。
追求钱学森“治沙富民”梦想
“1985年从部队转业后,我到地质部门工作,后来辞掉公职,从事个体运输和农产品贸易,到1990年,我银行存折上已有4300多万元存款,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。”柴在军对记者说。
有了积累以后,柴在军打算投资当时热门的矿产和房地产,但舅舅和父亲的一番话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图为2013年,来自多个国家的十多位知名专家在大漠紫光基地考察交流并参加“大漠粮仓”揭牌仪式。
“舅舅和父亲都是受过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。他们问我,人生一世,一张床三顿饭,要那么多钱干吗?人的立世之本是看你能为社会做多少有意义的事。如果出现灾荒,是黄金值钱,还是食物值钱?他们让我去当个农民,带领众乡亲共同致富。”
在舅舅和父亲的指引下,他开始了解和学习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思想。“多采光、少用水,新技术、高效益,让不毛之地变沃土,从而实现工、农、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。”“充分利用沙漠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阳光生产绿色有机食品。”这些理论深深触动了他。
沙区气候炎热干燥,阳光酷烈,20多度的昼夜温差,又有祁连山雪水融灌,这不正是世界育种的黄金硅谷吗?他最终下定决心,要利用沙漠富集的阳光和净土资源发展现代科技大农业。
他承包下这片戈壁荒滩,开始在风沙口上防沙治沙、改良盐碱地。然而,请来的农林业专家看了连连摇头,说他是外行不懂农业。柴在军听了不气馁,他满口“大叔”“大爷”地请教当地老农,通过挖壕沟、深埋苜蓿根混杂猪粪、撒硫酸亚铁等方法,硬是用土办法把盐碱地都改良了过来。
就这样,柴在军带领他的团队,在这片不毛之地上逐渐引种培育樟子松、沙地云杉、沙漠樱桃等沙漠适生农林作物品种,整整用了10年时间,逐年有效遏制了风沙侵袭,终于建成3万余亩绿洲农田。
新闻来源:中国新闻网 如有侵权,联系定删!
扫码了解更多投标文件制作信息